石家庄旅游网

石家庄旅游网

旅游搜索
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  • 首页
  • 旅游资讯
  • 旅游景点
  • 旅游线路
  • 旅行社
  • 旅游攻略
  • 免费发布信息
  • 您当前位置:石家庄旅游网 >> 旅游攻略 >> 浏览文章

    一些石家庄的历史之谜

    2010-11-24 15:44:59 石家庄旅游网 【字体:

    在苍岩山福庆寺出家为尼的公主到底是谁?

    点击浏览下一页

        旅游胜地苍岩山,不仅以其独特的秀丽景色闻名天下,更因有隋代帝王的公主在这里出家为尼的传说而吸引着中外游客。而这位隋代帝王的公主又是哪一位呢?

        关于这个问题,从古至今有两种传说:一为隋文帝的女儿妙阳公主;一为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。

        从我国现存的三种版本的县志来看,清雍正八年(1730年)出版的《井陉县志》记载,是隋文帝的女儿妙阳公主到苍岩山出家为尼。清光绪元年(1875年)《续修井陉县志》有《妙阳公主考》一文,认为没有妙阳公主其人,到苍岩山出家为尼的是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。民国23年《井陉县志料》并列这两种说法,但倾向后者。

        苍岩山对面有銮驾山和晒袍山,据《寰宇通志》和《井陉县志》记载,銮驾山是“隋文帝邀妙阳公主于此”而得名;晒袍山是“妙阳公主晒袍于此”而得名。苍岩山因旧有石泉和福庆寺而颇负盛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和《大清一统志》都这样写道:“苍岩山峰峦叠翠,高出云表,中有石泉,虽旱不竭。”《广舆纪》和《井陉县志料》还说:“妙阳公主久疾,浴此泉,遂愈,因建福庆寺。”妙阳公主是否确有其人,难以稽考。后来,又有人说在苍岩山出家为尼的不是隋文帝的女儿妙阳公主,而是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。

        南阳公主为什么出家呢?据说南阳公主是隋炀帝的长女,隋炀帝在做晋王时就把14岁的南阳公主嫁给许国公字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。《隋书·南阳公主》记载:“晋王与述情好益密,命述子士及尚南阳公主。”(《隋书》6l卷1465页)南阳公主自幼身处宫廷,勤习伦文,颇晓封建礼教,其公宇文述患病,她亲奉汤药调养,深受世人称赞。但是,隋炀帝杨广荒淫残暴,广兴土木,穷兵黩武,民怨沸腾,致使国内大部州郡之民造反起义,攻城夺关。眼看隋王朝摇摇欲坠,濒临崩溃。隋炀帝携其眷属巡游扬州,久不回京,终日沉湎酒色,寻欢作乐。那时宇文述已故,其长子宇文化及、三子宇文智及与同僚,于武德元年三月(公元618年3月)将隋炀帝用巾带勒死。此事南阳公主的丈夫宇文士及未参与。这时,炀帝三子越王杨侗拜李密为太尉,出兵攻化及。化及败走魏县,众叛亲离。化及、智及弟兄自知必败,唯有以酒色消遣,并鸩杀所立的傀儡秦王杨浩,化及自称帝于魏县。后到聊城;令二弟士及去济北求粮饷,士及趁机归大唐。

    点击浏览下一页

        山东王薄诈降化及,引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入城,活捉化及,在搜查化及眷属中,发现南阳公主室内有隋代衣冠,大为惊讶。公主十岁幼童禅师亦被杀死,后士及求见公主,欲续旧姻,公主因恨宇文兄弟杀父之仇,誓与士及断绝夫妻关系。在国破、父亡、儿死、身俘的悲惨遭遇下,为保残身,公主请求窦建德准其削发为尼。

        南阳公主削发为尼是事实,但《隋书·南阳公主》并未说她到井陉苍岩山出家为尼,她在哪里为尼,文中只字未提。

        按《续修井陉县志·苍岩山妙阳公主考》云:“文帝二女,一为周宣帝皇后,一适柳述,文帝亦无幸河北驻跸井陉事。”经查《隋书》、《北史》等书,作周宣帝皇后的是乐平公主,适柳述的是兰陵公主,而兰陵公主是隋文帝的第五个女儿,其他的女儿虽未见诸记载,但隋文帝并非仅有两个女儿,因此,不能断定隋文帝没有妙阳公主其人。考辨中还说,江都之变后,“南阳公主随窦建德归洺州削发为尼”,建德失败后,“公主复至长安,士及欲续旧姻,力拒之,卒不许,为尼以终,则公主乃炀帝女非文帝女也”。这种解释理由也不充足。因为对南阳公主怎样到苍岩山出家一事,未有具体史料说明。

        在苍岩山福庆寺出家为尼的公主到底是谁?其中之谜还有待人们继续考证。

     

    隆兴寺,为什么没有建造“山门”

    点击浏览下一页

        在我国的汉化佛教寺院建筑中,一般都建有“山门”。“山门”是佛寺的大门,也是佛寺的“门脸儿”。山门一般有三个门组成,象征“三解脱门”,即“空门”、“无相门”、“无作门”。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,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,叫“山门殿”或“三门殿”。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,手执金刚杵守护,显得威仪凛然,不可侵犯。建造佛寺的基本部分是两组建筑: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,合称“前殿”;大雄宝殿为一组,是主体建筑,有此二者方可称其为“寺”。

        但是,作为河北四大古迹之一的正定大佛寺,即隆兴寺,却为什么没有建造“山门”呢?

        在正定当地民间有“寺大山门远,山门在河南”的传说,大意是说:在唐朝初年,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恭监修大佛寺。当主体工程行将完工,只剩下山门未建时,尉迟恭接到唐王要斩秦琼的消息。尉迟恭与秦琼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;听到这个消息后,尉迟恭心急如火,哪还顾得上监修工程,立刻驰奔京城要解救秦琼。

        由于尉迟恭行前未将山门的建造方案做出说明,施工的工匠们不敢擅自建造山门,便急忙去追赶尉迟恭请示。当追到河南的境内时,才追上尉迟恭。工匠们请示尉迟恭:“大佛寺的山门修在什么地方?”尉迟恭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将,一见有人追来耽误了他的行程,心中非常不快,就将马鞭向地下一指,随口答道:“就修在这里吧!”说完,一扬马鞭,急驰而去。工匠们没法儿,只好遵命,在当地建造山门。据说在今河南省的山门乡,只有山门而沒有寺院;而山门乡一带人们的口音与正定的口音亦非常相似,民间传说这些人就是当年在此修建山门的正定工匠们的后代。

        据史料记载,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,初名龙藏寺。宋开宝四年(公元971年),奉太祖赵匡胤敕令扩建,奠定了现有的平面布局,更名为龙兴寺。清康熙四十八年(公元1709年)改为隆兴寺至今。

        史料中迄今未见有唐太宗派遣尉迟恭监修大佛寺的记载,亦无关于未建“山门”的证据资料。

        传说毕竟是传说,历史需要的是证据。正定大佛寺为什么没有“山门”?一定有其原因,只是人们不得而知罢了。这个历史之谜还有待人们去探究。

     在石家庄市境内,有一座“无极山”,位于元氏县的西部,距元氏县城17.5公里,山脚下东临岳庄村,北濒潴龙河,海拔356米,以峰峦高耸而名,为元氏县境内六大名山之一。

        据传山上原有无极寨和无极神祠,并筑有石墙。东汉光和四年(公元181年)立无极山碑一通,此碑在清道光年间,移至城内文清书院(今元氏二中校址),1965年又移至正定隆兴寺保存。现山上寨墙、祠堂早己不复存在。

        但“无极山”与位于平原地带的“无极县”又有什么关联呢?

        据《无极县志》记载,无极县以此山命名。《清一统志》称:“无极山本在元氏县西,距无极县一百六十余里,县以山名,而实无山形也。”

       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
        据民国二十五年(公元1936年)《无极县志》载:西汉时此地曾为两县,西部称“毋极”,东北部称“苦陉” ,东汉时将苦陉改为汉昌。青龙三年(公元235年)将毋极、汉昌两县并称为魏昌县,属中山国辖。北魏太和十二年(公元488年)仍将毋极、魏昌两县分设,并将毋极县城由西部(新城)迁到今无极县城所在地。北齐废魏昌并入毋极,属中山郡辖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2年)改隋昌为唐昌,天宝初改唐昌为陉邑;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(公元697年)改毋极为无极,属定州博陵郡辖,此为该县首称“无极”之始。

        北宋初,并陉邑入无极,属中山府辖。其后,县名未变。清属正定府,民国属保定道。全县所辖范围,白宋代起与现代大致相同。

        关于无极县名来历有三:

        一说无极古为极国,后被灭,因名无极。

        一说因春秋时期鲁大夫毋骇帅师无极,因古时“毋”与“无”相通,故称毋极,后改称今名。

        一说无极地处太行山东麓,西望大山,南北蜿烻,其貌无穷尽,取其意而名无极县。

        但无论怎样,“无极山”与“无极县”的历史关联或许还是个未完全揭开其秘密的“谜”,有待于后人进一步探寻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“石和尚”的由来。

    在省会石家庄,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东三庄,西三庄,中间界(隔)着个石和尚”。这话由来已久,到底从什么时候有的这个“石和尚”,谁也很难说清楚。“石和尚”到底是哪方神圣,名字是谁,今已无从查考。因其为石刻雕像,故人们俗称其名为“石和尚”。这个“石和尚”一直矗立在东三庄与西三庄两村之间东西方向的大道上。

        作者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前曾多次见到过这个“石和尚”,此乃一尊石像,高度比真人略高,一副慈祥憨厚的面孔,双手共持一把宝剑,剑头指向地面,在大道旁的北侧面南而立,其身后和对面都是大片的农田。“石和尚”的嘴上被人抹的油顺口而下一直流到了地面。

        为什么过往车辆的驾车人都要下车往“石和尚”的嘴上抹油呢?据人们传说,在这个地方过去经常发生马车车轴折断的现象,并且使人防不胜防,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货物运输和出行来往。古人迷信,认为这个地方是有邪怪作祟。后来,经高人指点,请来这尊“石和尚”,矗立于道旁,以镇住邪气,保障过往车辆的行驶安全。至于人们为什么要往“石和尚”的嘴上抹油呢?原因大概有二:—是为了感激“石和尚”昼夜保护车辆安全,人们以向其抹油来表示谢意;二是人们怕“石和尚”不认真保护自己的车辆平安,特意抹油以求其关照。时间长了,—传十,十传百,人们都说,如果谁不给“石和尚”抹油,他的车辆准会断轴;谁给“石和尚”抹了油,准保他的车辆一路平安无事,并且抹得油越多越灵验。这个做法就一直被人们沿袭了下来,“石和尚”的名声也从此越来越大。

        随着石家庄城中村的逐步开发建设,许多土地已被新的建筑所覆盖,东三庄与西三庄两村也分别盖起了居民生活小区,旧时的村落原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但是,世代流传下来的“石和尚”及传说,人们却无法忘记。一九九八年农历五月初八日,在新建的东三庄通向西三庄的东西方向的通道上,人们又将新雕刻的“石和尚”石像,重新矗立在道旁,但与过去不同的是,“石和尚”的嘴上再也见不到人们抹上去的油渍了。

    点击浏览下一页

    矗立在道路北侧的“石和尚”

    点击浏览下一页

    “石和尚”的丰姿尊容

    点击浏览下一页

    重立“石和尚”石像的时间(见图中红框内的文字)